【背景链接】
近段时间以来,在大众传媒上,“中国大妈”以广场舞的方式席卷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广场;她们出入国外的高档商场与国内的社区超市,以买打折鸡蛋的速度抢LV,也以买LV的热情挑选鸡蛋;她们出没于早晚高峰的公交车上,在上面择菜、抢座,与别人争吵……当大妈被戴上固化的“脸谱”后,仿佛一下子跟世界对抗起来。
2013年,“大妈”(Dama)作为一个新词被录入牛津词典,人们突然发现,中国社会中又多了一个特定群体。
【标准表述】
[原因:中国大妈这一群体出现的社会背景]
中国大妈是经济快速增长、社会快速转型所出现的特殊历史产物。这种现象的出现,是在经济发展、社会变革和文化缺位下,中国高龄妇女为了谋求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所作出的自发努力。但是这种努力,由于文化变迁的缺位,加上自发的方式缺乏科学性,对社会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。
中国大妈现象,最突出的是“广场舞”“炒黄金白银”,加上先前的“炒股票”和“炒房地产”。大妈的形象无处不在,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“中国大妈”本来是对一个社会群体的笼统称呼,并无褒贬之意,但是在媒体的报道,网络的炒作中,现在俨然成了一个贬义色彩浓厚的词语,究其原因在于,其所从事的活动与社会公共利益出现了抵触,从而引发了公众舆论的集体吐槽。
[如何看待中国大妈污名化]
污名化“中国大妈”这一群体,同时也是在污名化我们的社会。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,其间的各个群体都应该是彼此互相尊重并求同而存异。如果哪一个群体的问题特别严重,只能说这个社会的某种资源,在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分配时,产生了不均。比如,对于广场舞,我们似乎可以责问城市建设的人均广场面积、人均绿地面积是不是达到了西方国家的水平。
污名化“中国大妈”,是在掩饰当下社会的一些不完美之处。在社会中,把制度的问题、政府的责任与全体社会民众的道德问题,都具化到某一个无辜的群体身上。污名化之后,除了“中国大妈”之外的群体,相关部门也不需要对广场和绿地扩建了,其他人也不需要“每日三省吾身”了。
污名化一个群体,不是理智的做法,不能把这个社会中的问题强加到任何一个群体身上。这样的社会情绪如果滋长起来,根据“污名不易消除”和“快速传染”等特性,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都有可能被污名化。
[热点透视:透过现象看本质]
大妈这一群体在退休后以工作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瞬间分崩离析,人际关系出现了断裂,需要新的人际关系来延伸和充实自身的生活空间,并需要从中找到内心价值的取向。一方面是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,另一方面则是她们在社会中的存在感。
大妈现象折射出城市社会转型与老年化趋势下,老年人特殊群体诉求自我满足的局限性。对待大妈现象,不能单纯停留于表层,更该反思城市和家庭应当如何善待这个群体,而不只是单纯满足“活着”的初级层次需求,对她们在精神文化、社会交往和亲情养老等方面的普遍需求,给予必要的尊重,并加强引导、建设和服务,体现出更多的制度善意。